欢迎您访问济南心语心理咨询中心,提供:济南心理咨询,济南青少年心理咨询,济南心理医生,婚姻家庭咨询等服务

News center
新闻中心
首页--新闻中心

看完这两个心理实验,彻底颠覆你的育儿观

2018-06-06心灵刊物

0.gif



 01 

Harlow与他的小猴子们

 

这些小猴子刚出生就被带离母亲身边,Harlow为它们制造了两种“假妈妈”:


一种,是铁线绕成的坚硬妈妈,但铁线妈妈那里有奶瓶,还有提供温暖的灯泡。

 

另一种,是软布做的柔软妈妈,这个妈妈只有触觉抚慰,没有奶水滋养。

 

1.jpg

 

当时的假说是“有奶便是娘”——动物也好,人也好,都应该会更依恋那个给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顾者。

 

但那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们,却紧紧抱着没有乳汁的“软布妈妈”。

 

2.jpg

 

它们当然会饿,在饥饿驱使下,它们会找到“铁线妈妈”吮吸,但只要一填饱肚子,它们就会尽快回到“软布妈妈”那里。绝大部分时间里,小猴子都紧紧依偎着“软布妈妈”。

 

3.jpg

 

Harlow又(丧心病狂地)做了第二个实验,他把会发出巨大声响的、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子,看看在惊吓之下,小猴子会在两个妈妈之间做何选择。

 

4.jpg

 

小猴子们果然大为惊骇,它们毫不犹豫地奔向了 “软布妈妈”,用尽力气抱住她,好像能从这个假妈妈那里得到安慰与保护。

 

最终,它们在“软布妈妈”身边平静下来,甚至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“铁线妈妈”相处过的小猴子,也会优先选择“软布妈妈”。

 

5.jpg

 

Harlow还做了第三个实验,这次的小猴子从出生开始,就没有跟任何一个“假妈妈”或其他幼猴相处的经历,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,只是定时得到食物而已。

 

八个月“无母亲”生活后,这些小猴子也被放进有两个假妈妈的笼子里,当可怕的机器人出现时,这些小猴子又会做何反应呢?

 

6.jpg

 

7.jpg

 

结果是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假妈妈,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假妈妈相处的经验。

 

它们往往绝望地抱着自己、摇摆身子、瘫倒在地、尖叫不已,这是它们安抚自己的办法。这些行为,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。

 

8.jpg

 

不但如此,这些小猴子长大后也几乎无法融入猴群,它们更胆小,更惧怕其他猴子,有时它们又敌意过重。

 

无论怎样,它们都无法跟其他猴子好好社交、和平共处。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,它们就开始自残,撕扯自己的毛,咬自己的胳膊和腿。

 

这些小猴子里的雌猴后来即使当了母亲,也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幼猴。

 

9.jpg

 

Harlow的后续研究发现,一旦小猴子们在出生后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——大概相当于人类婴儿出生后和母亲分离超过6个月,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。

 

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伙伴相处,它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猴子,某个“关键期”被永远错过了,有一扇门被永远关上了。

 

10.jpg

 

Harlow的结论是,母亲对于小猴子(以及人类婴儿)来说,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。

 

在生命初期,母亲成为一个“安全港”,于是幼兽们在惊惧烦恼痛苦时会回去母亲身边,那里也是它们平静下来后重新出发、去探索世界的基点。没有“安全港”的幼兽,只能一直呆在绝望中,紧紧地抱住自己。

 

11.jpg

 

这些实验影响了后来的“安全依恋研究”,也改变了无数人类婴儿的命运。


在这些实验出现的时期,一些研究者正在提倡减少“非必要”的母婴接触:一是为了卫生,减少母亲将病菌传给婴儿,二是为了避免“宠坏孩子”,担心一哭就得到安慰的婴儿会太过依赖大人,长大后会变得太过黏人无法独立。

 

12.jpg

 

Harlow的猴子实验与后续的一些婴儿依恋实验却证明,事实恰恰相反,曾经被细心呵护、温柔拥抱、及时回应的孩子,才会成长为更独立、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。

 

 

 02 

冻脸实验

 

被试是一对母子,婴儿大约七八个月,坐在宝宝椅里,妈妈坐在宝宝对面大约保持50cm的距离。刚开始母婴正常互动,宝宝做鬼脸妈妈也做鬼脸,宝宝发出声响妈妈也及时回应宝宝,两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。

 

13.jpg

 

14.jpg

 

在互动了一分多钟以后妈妈需要收起自己所有的面部表情,也不发出任何声音,就面无表情地看着宝宝。

 

15.jpg

 

宝宝刚开始是愣住了,然后试图再次用滑稽的声音和鬼脸来唤起妈妈的回应,在尝试了很久以后发现妈妈依旧没有任何反应,只是淡漠地看着自己,宝宝崩溃了,开始极度痛苦地抓自己的脸和头发,并且放声大哭。

 

16.jpg

 

这时妈妈会被允许再次回应宝宝,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和安慰的声音里逐渐恢复平静。

 

17.jpg

 

实验结果表明,单单照顾生活起居是完全不够的,尤其是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回应,及时的回应。

 

 

 03 

镜映

 

这两个实验都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:镜映。

 

婴儿是从妈妈的眼神里构建出自己的样子的。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妈妈就能及时回应他的任何反应,并且回应得相对温柔健康,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,值得被爱的。

 

31.jpg

 

如果妈妈面对孩子经常是暴躁的厌烦的或者抑郁的,那么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,令人讨厌的。

 

如果妈妈不管孩子,不回应孩子,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况,婴儿就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,这种情景对于婴儿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:他不确定自己活着。

 

如果长期处在没人回应的状态里,就为日后的严重精神疾病打下了基础,就像猴子实验里完全没有接触过母亲的小猴子一样。

 

32.jpg

 

有些成年人一生都被别人如何看待自己、评价自己所影响,就是里面的安全感、自我价值感不好,也许与童年被忽略的对待有关,没法在最关键时期建立自我价值的安全感。我们明白后并非要怪罪于原生家庭,而是我们明白原因后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价值,让那个内心的小孩长大。

 

孩子大一些,他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的时候,大概2岁左右,要在解释清楚原因后,再让你们分开独处一小段时间,并且是在他不感觉到恐惧的环境里“隔离”或者“坐板凳”。

 

33.jpg

 

比如:你需要安静下来,不要哭闹,坐在椅子上等你态度好了再下来;或者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心情特别不好,需要一个人冷静一下,现在没能力安抚你。

 

如果妈妈情绪状态特别不好,比如长时间处在抑郁或者躁狂状态,没办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回应,那就尽量邀请爸爸帮助你,这样有缓冲和调整的时间。

 

若认为把他扔在那里哭是为了他好,这真不是为他好。

 

34.jpg

 

(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)

公众号二维码.jpg

口碑好,服务周到,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

Good reputation, courteous service, professional matters to professional people to do

点我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