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推出的“朋友圈仅三天可见”的功能,让一些人很恼火,他们声称:“你们那些只给看三天朋友圈的,下一轮拉黑”,一出出“友尽”大戏正在上演。 喊拉黑的人,表示很委屈:陌生人之间都能看十天的朋友圈,我跟你好歹是好友关系,你却只给我留了三天的“查看权”。这就好比,欧阳克兴致勃勃地向黄蓉介绍西域的别有洞天,黄蓉却让他在桃花岛连路都找不着。这岂不是很尴尬? 我对你开放朋友圈,你也应该对我开放朋友圈,但你没有,所以我就不高兴了。这是一些人要拉黑对方的原因。说到底,在原本对等的社交关系中,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不真诚甚至不尊重。 但朋友圈仅开放三天的人,他们的初衷真的就是想屏蔽你吗?我觉得并不是,这一行为的背后,既有普遍的心理机制的作用,也有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原因:他也许只是对过去的告别,也许是想保留一点隐私,也许只是想保持一丝神秘感,或许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。 心理学上有个有意思的说法:人们往往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,却又总是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的隐私。这正好解释了“朋友圈仅显示三天”的现象:你之所以发现别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,除了概率很小的工作等原因外,无非是想窥探他人的生活动态。说白了就是八卦,而对方朋友圈仅三天可见,恰又证明,一个人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过往生活。 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,不需要被指摘,抱怨开启这一功能的人也不是玻璃心,毕竟,这都是人性。 但我总觉得,生活是自己的,朋友圈也是自己的,我是将它培育得花木扶疏,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,那都是挺个人化的事,自己的地盘,别人没法插嘴。 正如有人喜欢拼命晒娃,有人只是将微信作为普通的沟通工具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自由,也都有自己的理由。 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,这大概就是修养。
(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)
Good reputation, courteous service, professional matters to professional people to do
点我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