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一个朋友,是一个大好人,和他在一起的人都不难发现,他为人谦卑,在他面前永远都不会感觉到他有一丝一毫的傲气,甚至在有成就时,连沾沾自喜都看不到,总是觉得他把自信留给了你;他极富同情心,看到别人有什么难处,都会主动关照,尤其是他人有天灾人祸,常会看到他同情的目光,甚至同情的泪水,他会尽力的来帮助,让你渡过难关。每每观看灾区节目,他都有同情的眼泪,并积极捐款捐物;他无私忘我,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,你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,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帮助。他一次一次的让我感动,在评职称时,他都抱一种态度,“我不敢有什么奢求,还是评给别人吧!”
真是好人没好报,就这么好的一个人,得了抑郁症。后来我想想,其实他的内在还有很多恐惧,有很多的罪恶感会冒出来。他处处被动,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;他怕被孤立,所以一切为他人着想,以为这样就不会孤立;他依赖,心底里有一种声音:没有他人我是活不下去的。不敢做自己是他最大的恐惧。
有一位心理学家评价抑郁人格时是这样说的:“融化在灵魂深处、永远不敢表达的恨与妒,对他们的人生下了毒,长长久久,必须接着自怨自艾或惩罚自己来赎罪。”
我们不难看到,当环境及其舒适温暖,爱人与被爱,充满了同情,有一种牢牢系住的抑郁与亲近,使得抑郁人格者很难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感觉。这种感觉的架构大致会使人变得忠诚、坚贞、具有爱人的同情与了解,动不动就“感时花溅泪”的人的身上往往有这些特点。他们不擅长“不顾一切”,生性温和、听话,比较不好争斗,他们比一般的人少了一点活力,让人一眼就看透,几乎没有皮肤,以至于必须被别人保护,被别人支持,他们因此有意无意地希望别人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。
为什么会怕做自己,从而形成抑郁人格?问题的根源还是要追溯到幼儿时期,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儿童的交往模式,这种模式一般有两种——宠爱与拒绝。
幼儿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母亲与他就等同于“我们”,此时母亲与幼儿是一种共生的关系,自成一个单位,幼儿要过了很久才能分辨母亲与他不是同一个人,在他的意识中一时不明白母亲和他的分隔界限。逐渐的,他知道母亲是在他外面的一个个体,同时他也知道,从母亲那儿他能获得一切,深感幸福。他不能没有母亲,他完全依靠母亲,一切以她为准,她是他最重要的基准点。幼儿全盘接受母亲的相貌和母亲这个人,长期依赖使得母亲的形象深植于心灵之中。
有些母亲会宠爱小孩,从喂奶时就能看出来了。每当宝宝哭喊——经常是小宝宝在证明自己的活力,她们就赶快去抱他,遏制了小宝宝的冲劲儿;而小宝宝一旦表示不太感兴趣,他们就用无穷的温柔将之淹没;宝宝根本就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,也不可能为自己得不开心找到解决的方法。这样的母亲片刻不离小孩,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小孩的注意力与感觉,和她生活在一起,就被长时间近距离死命的抓住,没有机会能自由的移动。在往后的日子里,她们也出于同样的动机,帮孩子承担一切,插手所有的事,为他“详尽反复地解释”,然后自己像介乎孩子与世界之间的缓冲器,用尽法子保护孩子。他们无法接受小孩健康且自然的情绪;孩子很平常的行为以及符合年龄的情绪,只会让她们觉得自己委屈,潸然泪下,孩子当然会有罪恶感。
凡此种种不仅是孩子更加亲近母亲,尤有甚者是他没有多少机会体验自己的动力,而且使他打从孩提时代就以为,凡事不能没有母亲,想做什么事都非得先得到母亲的许可才行。如此发展下去,到最后他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愿望。他放弃了,变得被动懒散,同时他希望被人都猜得出他想要什么,并且完成他的心愿,因为他早就停止盼望什么,弃守一切。
有一部分母亲则刚好相反,她们从不正视小孩的个人需求,小孩吃奶的时间不规律,喝完奶后没有人跟他玩,立刻被从回到婴儿床上,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,喂奶时总是匆匆忙忙、不耐烦。孩子还不会保护自己,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,只能绝望地容忍既定的现实,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期待的。这造成了忧郁人格者的人生中最基本的感受:持续得出在没有希望的状态,无法相信未来,不相信自己以及未来的可能性,他们只学会了适应环境。前途茫茫的感觉凌驾于他们之上,忍耐以及舍弃是他们的本事。
他们以为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幸福,无心体验强烈的感情。孩子学会了放弃希望,对接受、要求以及拿取都感到不自在。同时也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,形成他极深的自卑感——只有当我们被人疼爱过,才会觉得自己值得人爱;若不是有过这种经验,问题就应该出在自己的身上,那就是这个人一点儿都不可爱。
(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)
Good reputation, courteous service, professional matters to professional people to do
点我咨询